新闻动态
[学者笔谈]陈险峰:和学生一起成长

日期:2012-10-16 阅读:1361

[编者按]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有益,并具备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和良好人格的人。

  ■ 当一个人满怀热情和责任去做科学研究的时候,相比在严格管理和要求下去做科研,更能激发创新性,取得优秀的成果。

  ■ 和牛顿第三定律一样,当你从心里把爱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把他们的爱返还给你,而且这种感情是一辈子的回报。

  ■ 教学相长,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从研究生毕业算起,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0年。近些年来,我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但与国内外杰出学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继续努力,“上下而求索”。回想起来,我带研究生已经十余年了,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近50名,2010年我很荣幸当选为首届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吾爱吾师”十佳导师。与获得的很多荣誉相比,我更看重这个由学生给我的荣誉。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现将自认为一些有益的想法和做法提炼出来与大家交流,并供参考、指正,以求共同进步。

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

自启蒙运动在西方兴起以来,人本身——而不是物或者神——逐渐成为哲学思考、社会生活乃至现实政策设计的主题。教育随之逐渐摆脱商品拜物教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回归人本身。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本身甚至成为他们进行未来设想的终极价值取向。因此,不论是在19世纪的普鲁士还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们都强调教育是一种人文理想,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教育不再是政治抑或各种教义的附属,它开始回归社会,在人所在的社会中孕育成长。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王朝统治在中国的覆灭,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西方人文思想渐次传入中国,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交大创始人盛宣怀就认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高等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成长也不可能缺少教育的滋养。社会就是教育的“本”和“源”,教育存在于社会之中,同时教育也应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然而社会既是形而上的,又是活生生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服务于社会也就是要解决好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经过多年基础教育,已经具备一定思考能力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格也处于塑造、成熟的重点时期。因此,我从不否认孩子人格的养成受其童年习惯的巨大影响,但是后天的影响确实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基础教育相比,本科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是学生由学生开始向社会人转变,以及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定型的完成时期。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时期的教育来说,重点不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更加强调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于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这样一所中国顶尖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来说,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中国社会的栋梁和国民的表率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不仅强调学生要储备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很强调学生要养成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心。我经常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求学生想清楚,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一纸证书还是为了谋取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为了获得“985”大学文凭时的荣耀还是满足一己私欲?学生学习之初就应该想清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方面技能的目的在于使自己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家庭、为他人做出贡献。当然,这种贡献要在工作当中得到体现。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奉献给养育他的社会和国家。教育如果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就是成功的教育。

回到物理系研究生教育,我们希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世界水平的物理和应用物理学家。一名成功的物理学家往往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热爱物理学;二是经过良好科学培养,具备强的创新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沟通和组织能力、良好的心态。而后者是科学界领导身上共同的特征。研究生在入学时也抱着不同的想法,抱着不同的目地,我常常和他们说,研究生阶段就几年,一晃就过去,可能混也能混过去,但你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千万不能浪费时间。在我实验室里,研究生阶段围绕以上三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如果你具备了以上三个素质,就可以向成为科学家的路上努力,如果你经过学习对物理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成为科学家的素质,那将来你就不要在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的学生中,有些已进入世界顶尖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还有回国从事研究工作,现已成为所在学科国内闻名的学者。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现在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导师是“老板”,学生是给老师打工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然而在我看来,导师就像学生的家长,你越是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学生就越用真诚的心回报你。这个道理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这种师生之间的爱超越物质利益的考量,能够维系长久的稳定情感。同样,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学生在学期间,而且学生毕业离校之后仍然存在,甚至愈发浓厚。

我始终认为导师给予学生的爱是无私的,不祈求任何回报的。很多时候和毕业的学生在电话里聊聊天,其实并不为得到学生回报什么礼物,只是感觉和学生之间真诚的谈心非常愉悦。每当在教师节和生日的时候收到全国各地学生们寄来的贺卡、打来的问候电话、发来的祝福短信,我总是感到非常欣慰。几乎每年的教师节前后的周末,我的时间排得很满,每一年毕业的学生总是聚起来请我吃饭,和我谈谈他们的事业和家庭。

在首届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吾爱吾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评选活动中,我非常荣幸地当选为“吾爱吾师”十佳导师。尽管我在科研以及其它领域获得过种种荣誉,但是对这个由学生投票产生的奖项,我更为看重。学生们评价我为“最好的老板,最慈爱的父亲,最具人格魅力的导师,最贴心的朋友”。学生们认为“陈老师为人师表,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之至,感人肺腑。对待每个学生都倾其所能,耐心教导,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他悉心指导我们的学习科研,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的生活,是一位我们一辈子都会铭记与感激的好老师”。学生的褒奖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做一名好老师的激励和鞭策。在学生们毕业后,和同学们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作为导师,看到学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也感到十分满足。值得荣幸的是,每当我的学生结婚,并邀请我作证婚人时,特别是在外地,我都会克服一切困难,参加学生的婚礼,带去我的祝福,见证学生的幸福。

2011年6月25日,先进光子学材料和物理实验室迎来实验室成立十周年活动,各毕业生纷纷从外地赶回实验室与实验室老师及在读同学共聚一堂。作为实验室负责人,我倡议实验室毕业校友30余人饮水思源,共同捐资设立“光辉基金”,首期人民币十万元,用以奖励品德优秀的研究生、特别关注贫困的学生,激励物理系研究生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全体实验室毕业生的强烈响应。以一个实验室(研究组)名义的奖学金设立还很少见,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校长张杰教授充分赞扬了这个行为,认为“不仅仅是奖学金,而是倡导了一种价值观”。在我看来,能够积聚全实验室的力量,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这不仅为实验室带来科学效益,同时也是社会效益溢出的良好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的是一种爱、一种温暖、一种正能量。

当你面对学生的时候,把他们想象成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用最无私的爱去培养和教育他们。我们实验室就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积极向上的大家庭,这是实验室同学不管在校读书或毕业后经常说的话。如果我们每个人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培养你的学生,那你的学生就一定能培养好!

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导师,并不必然意味着导师的学术水平就一定高于学生。相反,有的学生完全可能在某一科研领域超越导师,而且在他的研究方向上应该比导师理解得更深入、更专业。正所谓:“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导师往往以他丰富的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引领、激发甚至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科研。在我看来,导师因为其多年的科研经验和阅历,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灵感,保持学生的科研热情,并将自己积攒的学术资源转换成科研平台,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条件进行科研,能有更高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所在的实验室每周由学生轮流做学术报告,并尽量使每一个学生在读期间都能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实验室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上相同领域的其他著名课题组的研究,例如我们和香港理工大学黄海涛研究组建立了合作关系,已经有2位同学赴港参加合作研究,并共同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这些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科研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实验室每年都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出国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例如邓学伟博士、郑远林博士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激光光电国际会议(CLEO),林佳博士、寇尧博士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纳米光子学(Nanophotonics)国际研讨会,等等。实验室狄子昀博士2009年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第58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实验室刘坤同学和林佳同学分别获得了2009年度和2011年度的“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光学奖。实验室近年来,年均发表SCI论文超过20篇。2012年,任怀瑾、邓学伟、郑远林、安宁四位博士研究生发现当激光进入介质并激发非线性极化波时,特定的微纳结构可以对该极化波的相位传播进行可控的加速,从而实现“超光速”这一特殊物理过程,并产生奇异的光辐射现象。成果发表在物理领域顶级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另外,近年来,实验室同学在PRL、Lab on a Chip, Small, OL等本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更为可喜的是,实验室已经形成做世界一流科研的氛围。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证明了实验室培养机制的有效性。很多同学的研究成果已经站在了国际前列。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从事科研工作,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实验室每周的学术组会,相互交流科研心得,相互补缺,相互勉励,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我觉得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应该是一匹快马,牵引着导师去做一流的研究,而好的导师的作用则是把握好研究方向,开展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同时提供最好的研究后勤服务。

学者小传

陈险峰,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物理系常务副系主任,光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上海市曙光学者(2004),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委员会副主任等。担任《Nonlinear Optical Physics and Material》编委、《科学通报》编委、《光学学报》常务编委、《量子电子学》编委。在过去十几年中开展了非线性光学、纳米光子学和超快光学等方向的研究,负责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点、重大专项课题、973、863课题等二十几个科研项目。主要工作包括:近十年以来发表长篇综述论文2篇,发表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s、Small、Lab on a chip、Optics Letters等SCI论文140余篇。2006年以来,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20余次。2010年,由于在准相位匹配非线性光学和光与纳米结构材料相互作用方面的贡献获得亚太物理协会联合会杨振宁奖(AAPPS,C. N. Yang Award)。2010年在首届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吾爱吾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评选活动中,当选为“吾爱吾师”十佳导师。2012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至今,在交大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50名。

 
 
 
 

[作者]: 陈险峰
[摄影]:
[供稿单位]:

news.sjtu.edu.cn/info/1021/129291.htm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理科实验楼群
邮编:200240

沪交ICP备
© beat•365(中文版)官方网站-Utral App Store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